当人们想到中世纪时,许多人声称当时禁欲主义的基本要素是拒绝世界和谴责世俗生活:这种说法,即使在历史书中能找到,但并不完全正确。只要看看亚西西的圣方济给我们留下的几封信就够了。

其中之一,是圣人写给一位要求卸任会长职务的弟兄的信,它意义深远地呈现了圣人对于此间世界与人间历史的关切及投入。据悉,此信大约写于1221年和1223年之间1,即在他人间生活的最后四年间。但它成为认识圣人人格的一枚“珍珠”,即圣人是以何种方式践行福音的精髓以及将其精髓切实可触地显化在人际关系中。

这封信较之其他在历史长河中流传下的文件,别具一格地凸显了圣方济各的真实面貌,以及让我们了解到他对他人的关注及通情达理。同时,他又能将主的话语应用在生活中的具体个案上。如果我们将这封信与其他相继出现的文件加以比照——例如,与《小花》(Fioretti) 2中所给出的圣方济各的形象相比,其相异之处可见一斑。然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些文本在方济各去世超过一个世纪后写成,是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对圣人的过度弘扬,有时令人感到所塑造的只是一个具有极高圣德的圣人传奇,“这一苦修的境界超乎寻常,只能令人高山仰止,不可期望,因为看起来他能做出这样的行为和抉择” 3

无论如何,这封信反映出圣人的人性和宗教信仰的深度,他作为基督徒的方式,同时也反映出他 身为兄弟团体的首领,灵修导师和朋友的处世风格。

方济各写此信的缘由

该封信信开门见山:任何阻止你爱天主的人、事、物都应当被当作是一份“恩宠”。

“致某某会长弟兄。愿天主祝福你。我尽可能地告诉你,就你的灵魂而言,那些将阻碍你爱天主的事物,以及那些将成为你阻碍的每一位,不论他们是兄弟或其他人,即使是殴打你的人们,这一切当视作是恩宠。你应当渴望这些而非相反。对你而言,这一点是对天主和对我的真正的服从,因为我确切地知道这是真正的服从。去爱对你做了这些事的人。除了主将会给你的, 别指望其他人会给你什么。去爱他们,而非奢望他们是更好的基督徒。这一点对你而言比退隐山林更为紧要。” 4

此封信的缘由清晰可名:一位会士弟兄——就是一位某个团体的“会长”——也许与团体中的某些弟兄相处有重大的困难,由此要求卸任职务从而选择退隐的祈祷生活。显然地,这并非只是琐碎的同居问题:他们之间有严重的问题, 导致这位会长试图另寻他方以追随主。然而,方济各的告诫是坚定的,仿佛在说:你应当忠于你的使命,不应逃避你在路途上遇到的阻碍,无论他们是会士弟兄或其他人,他们插足于你和天主之间的人。爱他们!因为这才是生活对你所要求的以及给与你的,你应当臣服于在你的当下以及你所承担的责任。

方济各具体地指出了一个灵修分辨的例子,他揭示了其中的原则:“这一切你都应视作是一份恩宠” 5。你所遇到的你认为是无法超越的困难 ,应当以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并欣然接受。在分辨中,他强调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个充斥着问题、误解、与冲突的领域,但也是成长与令灵性生活成熟的机会。这一切都是恩宠。方济各将保禄对罗马的基督徒的灵修训诫带回到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也知道:天主使一切协助那些爱他的人,获得益处”(罗八:28)。因此,他重申,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成为构成困难的基本原因 ,也是——意想不到的——灵修陶铸的契机;迎面正视生活中的问题令我们成熟,这些正是天主自我彰显的机会 6。有时,天主令人惊讶的启示 是全然超乎人所想象的。用新而不同的眼光去看生活的方式和与他人的关系,一个人可以在困难中看到来自天主的标记 。“欣然接受每一个困难以及每一位弟兄是对天主的真正服从,这也是方济各对会长所要求的” 7

一个具体的回答:“爱他们!”

在这封信中(或对关于弟兄的请求),方济各的回答是清晰而又明快的:“爱他们!”爱他们? 怎么爱?以耶稣的方式,他提出了自己相遇的经验,从不强求他人,因为他以人的自由为中心。此处,他指出各种不同的困难:令人远离主的实况,或是破坏人生活的具体人,或者是——生活在团体中的一个敏锐观察 ——你自身的弟兄令你无法忍受修院里的生活。方济各的坚持揭示了灵修的进一步深化:这就是“真正的服从”。这一概念在同一时期被重申了两次。

对谁服从?当然,这是一个遵守诫命、遵守共同尊重的规范的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位长上或方济各的指示。无论如何,这是有关服从主,顺从遵行主旨的那一位。还应记住,在方济会士生活中的任务被成为“服从” 8。因此,会士要求被赋予另一个服从,因为他不能完成他所接受的那一个服从。方济各答说:仅此一个,别无其它!

爱与“作为更好的基督徒”

在这封信中(或对关于弟兄的请求),方济各提出了两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建言。第一: 除了主将会给你的之外,不要从他们身上期待任何东西 9。这一观点晦涩难懂,但借助方济各的其他著作,我们可以理解为,除非天主允许,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在你的历史的具体处境下,天主给你的是这个。换句话说,当你经历这些时,你应当作是一个恩宠。

也许,这也是一份劝诫,即不要对他人抱有任何期望,如果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和遭受过痛苦 。“人们可能会认为,方济各在此邀请我们向他人索取某些东西时要非常谨慎,因为这些东西还未进入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经验中,如同来自主的(额外的 10)礼物 11。这句话正与一位沙漠之父的一句箴言相得益彰: 一位年迈垂死的隐修士对一位向他请求一句可以伴其一生的灵修话语的门徒说:“永远不要教任何你还没有完美实践的东西”。 12一个真正的教导是天主给予你, 让你在生活中体验: 既然你熟知到底,并在心里验证了它,你就可以向他人推荐它。

第二个观点更耐人寻味:“不要指望他们是更好的基督徒”。除了任何道德主义的解读之外,方济各在这里讲到邀请我们成为福音的活标志 :当有耶稣的目光,停留在撒玛黎雅妇女的身上,停留在贝特匝达池边的瘫痪者身上,停留在尼苛德摩身上,停留在胎生的瞎子身上,停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去在毫无任何保证的情况下自我奉献。“不要指望他们【给你的生活制造麻烦的人】是更好的基督徒”。对于毫不保留地去爱,我们该准备好说是或不。换言之:接纳他们,欢迎他们,亲近他们,最重要的是求主让自己在与他们的相处过程中变得更好; 在你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更好的基督徒”,成为那些在生活中寻求背起自己十字架的人。矛盾的是,方济各申明,那些有真切渴望成为“更好的基督徒”的人,如只是为了渴望度一个与世无争的生活,那就不是传福音了,因为凡是接受与贫穷、服从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一起和罪人打成一片的人,就已经达到了舍弃自己的地步,比那些度孤立无援生活的隐修士舍弃得更加彻底 13

慈悲以及宽恕

方济各对宽恕的坚持实在令人困惑,不论是主动向他请求宽恕的弟兄,还是没有主动向他请求宽恕的:你应当持有怜悯……,天主的怜悯,祂从未疲于宽恕,并宽恕一切,甚至不去计算次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弟兄,在他所能犯下所有罪后,倘若他祈求宽恕,在看到你的眼睛之后,不应当让任何一位在没有得到你的慈悲怜悯的宽恕后离开;如果他没有请求宽恕怜悯,那么你可以问他是否愿意得到怜悯” 14。这句“在他所能犯下所有罪”指的是很严重的错误,在面对这一种情况时,应当有一个如同福音提到的无限怜悯的勇气。

事实上,方济各想再次重申这一点:“如果以后他在你眼前犯了千百次的罪,你要为此爱他胜过爱我,好把他带到天主面前;要常怜悯这样的弟兄” 15

方济各灵魂的深度

在信中,他没有对任何圣经章节和道德规范做出解释,但是它彰显出了方济各灵魂的至深处,一颗爱天主和弟兄的心:“我把我能知道有关你的灵魂的事告知你……”。“我能知道”的表达力度所呈现的并非只是圣人的谦卑,而最重要的是他将所有的能力投入到其兄弟身上,因为这关系到一个灵魂的得救。这一切关于他灵魂的“事实”;拉丁语表达得十分具体:关于你的灵魂(de facto animae tuae)。

在方济各和会长的人际关系之间,出现了一个清晰明确的 “我和你之间”的关系:“爱天主和爱我,祂的仆人和你的仆人”之间的你们 16。将心比心,念兹在兹,因此,他可以命令会长去爱那令人难以忍受的弟兄,尽管他是一个惯犯和无可救药的人。会长应当爱他比爱方济各本人更多。

恩利赫·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在评论这封信时指出,这封信“包含不应躲避邪恶以及不去对抗邪恶的极致教导;邀请弟兄不躲避世界,而是参与它的痛苦,忘我地为恶而受苦,而毫无其他渴望” 17。这是一个当邪恶出现时,无需逃避的教导,而应当抵制邪恶,甚至挑战它。很显然,此处浮现出福音的页面,山中圣训 的高峰:“你们一向听说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我却对你们说:不要抵抗恶人;而且,若有人掌击你的右颊,你把另一面也转给他”(玛五38 – 39)。天主要求的不仅仅是不去打断对话,并且是寻求各种方式,在暴力的逻辑之外,寻求通往兄弟内心的道路:这是涉及向爱开放的意愿。这是那些身为受害者的慷慨,他们在“不符合逻辑”的爱的逻辑中寻找解决方案。

这一教导凸显出方济各的个人风范,正是对他的弟兄说的:“你应当要如此而非相反” 18

众弟兄

这一见解并非仅仅关涉福音的规定,而且也是会士们在社会中临在的新方式。他们的圣召是共同生活,并且与在世界中的弟兄们并肩,因为他们亦属于兄弟会的一部分,即依靠他人的慷慨相助而生活(他们是“托钵僧”),因此应当参与以及共融于世人的疾苦,甚至与他们一起同舟共济。

尽管他坚决反对邪恶, 方济各看到了耶稣在福音中所教导的唯一方式:他,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给予所有人宽恕,并且他的给与是极为慷慨的给与,给与对向他祈求恕的人,尤其是那些认为没有这份需要的人。因此,在信中,关于接纳和怜悯的论述,涉及自身与他人、及自己弟兄的悔改。此处,又再次闪烁着方济各深刻人性的特质:让你的眼睛闪烁着天父的宽恕。“让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弟兄,犯下所有能犯的罪过后,向你祈求宽恕,在看到你的眼睛之后,得不到你慈悲的宽恕而离开;但是,如果他没有向你请求宽恕,你就问他是否愿意得到怜悯” 19。“方济各两次强调会长的眼睛,几乎是为了将会长的目光具体化为一种对于怜悯关系的召唤,而非将弟兄冷漠置之。此处所描述的在会长和会士弟兄之间的关系是眼睛的凝望,他们在彼此的目光中找到为了优化他们关系的基本召叫” 20

方济各是激进的,但不是僵化的;是严谨的,但不乏人性的细腻;他懂得用感情与耐心去适应人,因为他已经明白那使得我们皈依,且帮助我们亲近他人的人是主。

在信的结尾,要给与补赎。此处,我们过度到另一种情况,即关于自身之罪的忏悔:当一位弟兄犯罪时,如果没有司铎,他被邀请向任何一位弟兄忏悔,不论是谁听他的忏悔,他们不应当给与比耶稣所给与淫妇的补赎之外的格外的补赎。“他们(应当给与补赎者)无权在此之外强加其他的补赎:‘去罢!从今以后,不要再犯罪了!’(若八:11)” 21。几乎等于说:她的生命已重新开始,且是一个全新的生命。

关于我们时代的一页

这封给会长的信被称为“一篇最能表达方济各作为基督徒的感受和方式的文章之一” 22。这是一份向所有人作出的严格提醒,但同时也是应许给我们的一份怜悯的礼物,因为在生活中,我们被召叫成为向他人伸出的援手,即使我们自己也是罪人。有时,我们中的每一人有时会是他人的“会长”,有时是天主和弟兄之间的障碍。方济各所教导我们活出的福音是一个召唤我们勇敢地忠于生命,并在包容所有人的怜悯中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参见:亚西西的方济各:Scritti, Roma, Frati Editori di Quaracchi, 2009, 第160 页。
  2. 《小花》(Fioretti)是由匿名作家创作于十四世纪末的关于圣方济各生平的文献。——译者注。
  3. G. Miccoli, «Gli scritti di Francesco», in Francesco d’Assisi e il primo secolo di storia francescana, Torino, Einaudi, 1997,第 55页。
  4. 参见:亚西西的方济各:《给会长的信》,收录于Scritti, 1-6, 第 165页。这封信有拉丁文的参照。
  5. 同上。
  6. 参见:C. Vaiani, Storia e teologia dell’esperienza spirituale di Francesco d’Assisi, Milano, Biblioteca Francescana, 2013, 第211页。
  7. 同上。
  8. 同上。
  9. 亚西西的方济各:《给会长的信》,第5页,此处的拉丁文翻译应当更为精确:Et non velis aliud de eis, nisi quantum Dominus dederit tibi,即:不要指望他们有其他的方式,如果不是天主给予你的。即:换言之,当天主允许你去经历或在你的生活中佐证。
  10. “额外的”——译者加入。
  11. C. Vaiani, Storia e teologia dell’esperienza spirituale di Francesco d’Assisi, cit., 第211页。
  12. 参见:G. Vannucci (编), Le parole dei Padri del deserto, Milano, Corsia dei Servi, 1958, 第 61页; S. Corradino, «L’uomo e la parola. La tentazione del “verbalismo”», 收录于《公教文明》2017 IV,第 447-458页。
  13. C. Paolazzi, Lettura degli scritti di Francesco d’Assisi, Milano, O.R., 1987, 第 186 页。
  14. 亚西西的方济各:《给会长的信》,9-11,第165页。
  15. 同上。
  16. 同上,3,第165页。
  17. 参见:E. Auerbach,Mimesis. Il realismo nella letteratura occidentale, Torino, Einaudi, 2000, 第183页。Auerbach作为一位文学语言学的文本批评家和学者将方济各的信定义为“劝导的武器(eine Waffe der Beredsamkeit)”,并被置于一切时代的现实主义的著作之中(参见,同上,181-185)。
  18. 亚西西的方济各:《给会长的信》,3,第165页。
  19. 同上, 9-10, 第165页。
  20. C. Vaiani, Storia e teologia dell’esperienza spirituale di Francesco d’Assisi, 第 213页。
  21. 亚西西的方济各:《给会长的信》,第20页。
  22. G. Miccoli, «Gli scritti di Francesco», 第51页。